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生产型企业专利困境和对策

高才进 IPRdaily
2024-08-24

IPRdaily,连接全球百万知识产权精英

全球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高才进

原标题:浅谈生产型企业专利困境和对策


IPRdaily导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具体来说,创新依靠的是企业里的每一个技术人员,只有每一个技术人员的专利知识提升了,企业的专利管理体系完善了,技术人员才能有足够的支撑,在生产实践中去挖掘专利,完成各项创新工作。



本文针对生产型企业在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生产型企业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专利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可以帮助生产型企业走出困境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摘要


关键词:技术交流 生产型企业 专利撰写 专利挖掘


生产型企业专利困境




一般而言,生产型企业本身并不承担研发工作,所以专利申请量不大,且大部分专利申请诞生于一线生产车间,多属于技术改进或技术总结,所以关联性并不强,无法进行专利引用分析,核心专利的挖掘难度大。生产型企业也有其自身特点,作为技术生产第一线是发现技术问题的重要来源,生产工艺等技术也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亟需得到专利保护的技术内容,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来,关于这方面的技术并未着力申请专利,更谈不上得到有效的专利保护,这是生产型企业面临的突出困境。笔者在与某生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交流中,发现了该企业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或是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


首先,是专利知识不足。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技术人员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比如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创造性高度的区别,转用发明的创造性判断考虑因素,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等。笔者在各车间与车间内的技术人员交流时,经常会被询问以下问题:“这个应该申请发明还是实用新型还是都申请?这个技术是从其他领域借鉴过来,可以申请专利吗?这个是我们对现有技术的小改进,创造性高度够吗?”,可见企业虽然有出台各项奖励政策鼓励员工申请专利,但是却没有配套措施保障完成,从技术资料转变为专利申请需要经过深度的加工过程,这道门槛也使得技术人员空有想法而不得法门。


其次,是管理体系不完善。因为很多生产型企业的定位仅仅是总部的生产基地而并不具有研发属性,总部从资源配备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上并未对生产型企业给予足够的支持,导致企业产出的专利质量低、时效差。笔者了解到,企业只有一名专职专利管理人员,各车间负责人兼职管理车间内的专利事务。这一名专职专利管理人员既要负责与集团总部的联系,又要完成企业与专利代理所的对接,还要向当地政务部门报送相关材料,这种人员欠缺的管理方式反映出企业本质上对专利管理不够重视。另外,企业所有的专利申请都需要报送给总部,由总部决定是否申请,其中有相当多的申请由于总部认定为技术秘密而放弃,生产企业缺失了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秘密认定标准及其与专利关系的培训,同时也未形成内部先行审核后送交总部的快速反馈机制,导致了技术人员劳动浪费,积极性被打压。


最后,是专利挖掘能力欠缺。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技术人员多是在按照流程标准做事,而不是做研发,对于自身的定位也不是创新主体,对于一些可能创新的技术点,并没有去深入挖掘、撰写专利的意识,更谈不上归纳总结,形成清晰的技术脉络。这种模式下,即使能提出大量的专利申请,也属于量大而质不高的情况。这一点与专利知识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对专利的了解不够,会产生专利必须是高大上的前沿黑科技的刻板印象,而对生产中能够解决技术问题、产出专利的技术内容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与专利的距离就会感觉越来越遥远。


生产型企业专利对策




对于这三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需要提升员工的专利知识,这是一切的基础。可以通过邀请专利审查员或专利代理人以专利讲座的方式,普及专利的基本概念和专利撰写的基本技巧,让员工对专利有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专利对于企业的意义。在这次技术交流过程中发现,技术人员对专利知识的需求是非常旺盛和急迫的,企业可以组织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系统性的培训。为了保证发明专利的授权通过率,可以开展一些答复审查意见方面的相关培训,让发明人能够抓住审查员的评述逻辑,与审查员就焦点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避免因为答复技巧不足,导致专利走向驳回,这一现象在实际审查中屡见不鲜。


其次,需要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隶属于集团企业下的生产型企业可以依托总部的成熟管理经验,结合生产企业的特点,建立一套与总部相似但又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在提高了自身知识产权知识、能力的情况下,对于技术人员提交的专利申请可以在内部进行评估,对于技术秘密的认定,企业应当发挥自主权和话语权,与总部进行充分的沟通,针对生产型企业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技术秘密标准,避免核心技术错失得以保护的机会,这样相对独立的审核流程也避免流程上的繁复打压了提交申请的积极性,让生产型企业的专利管理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办法,而不只是一个递交专利申请的窗口。


再次,需要挖掘出核心技术。生产型企业直接从事生产工作,生产和研发是相辅相成的,研发中未出现的问题,在生产实际中可能出现。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和总部的研发有效互补,挖掘出生产工艺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并针对这些分支鼓励创新、鼓励申请专利,慢慢形成生产型企业独有的专利布局。想要把专利挖掘做得全面深入,必须拥有专业的专利挖掘团队,除了技术人员和企业专利工程师联动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审查员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审查员可以依据其丰富的本领域审查经验,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给出建设性意见。在本次技术交流中,笔者对企业进行了简单的专利挖掘,给予了企业一定的启示,可见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最后,建议企业与优秀的专利代理机构展开多层次的合作,专业的代理机构不仅能提供申请文件撰写、通知书意见答复等服务,还能帮助企业进行专利布局、专利分析提供专业的专利服务。根据笔者的经验,好代理能够尽心尽责、帮申请人将技术交底书转化成高质量的专利,在与审查员的沟通中能准确把握修改方向,最终获得恰当且稳定的专利权。企业可以同时与多个代理机构进行合作,在内部对其进行评价,择优建立长远合作关系,甚至可进行专门的业务托管,定期上门进行专利服务。


结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具体来说,创新依靠的是企业里的每一个技术人员,只有每一个技术人员的专利知识提升了,企业的专利管理体系完善了,技术人员才能有足够的支撑,在生产实践中去挖掘专利,完成各项创新工作。在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笔者一直在了解生产型企业的专利状况,现将自身的一点思考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水平,成为服务企业的纽带。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高才进

编辑:IPRdaily王颖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投稿”请投邮箱tougao@iprdaily.com



与光同行!2021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企业知识产权精英”榜单揭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PRdail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